一樣——就好似四周垂死飄零的落葉一樣——“dissolved to wan wistlessness”(“化為無知覺的空白”),整個人失去了繼續(xù)講話的力氣,只能斷斷續(xù)續(xù)地呻
。雖然北風(fēng)仍卷挾著亡妻的哭訴涌來,但詩人卻早已無力應(yīng)答。
詩人為何會無力應(yīng)答?為何會變得如此虛弱?哀慟當(dāng)然是其中一個原因,但細(xì)究整首詩的脈絡(luò),我們不難發(fā)現(xiàn),詩人的哀痛,實際上來源于悔恨。哈代悔恨自己沒有在
瑪生前與她好好相
:她活著的時候,他為她寫的詩寥寥無幾,卻能在她死后文思泉涌地寫
百來首
真摯厚重、
人淚
的悼亡詩,若說沒有悔恨、懺悔、愧疚、自責(zé)、祈望彌補(bǔ)這些
緒,似乎很難解釋得通。正因這些心理與
緒,哈代創(chuàng)作
詩歌最好的年華并不是在意氣風(fēng)發(fā)、風(fēng)華正茂的二十幾歲,也不是在新婚燕爾的三十幾歲,而是在風(fēng)燭殘年的七十多歲。
再深挖一層,詩人的悔恨與自責(zé)從何而來?這種悔恨,實則源于不公。反思妻
在世時二人的關(guān)系,詩人忽然意識到,自己并沒有公平地對待妻
——但,他們再也無法回到“at first, when our day was fair”(見詩第一節(jié))。此
,“fair”的作用不僅僅指“當(dāng)初我們幸福時的容顏”,也不僅僅指二人初遇時風(fēng)和日麗的
夏時節(jié),而也是指二人間合理公正、舉案齊眉、琴瑟和諧的關(guān)系??蓢@,哈代的小說作品,特別是晚期成熟的作品如《苔絲》《裘德》,其最動人之
是對不人
、不公正的社會現(xiàn)象的抗辯,而作者本人卻在妻
逝世后才幡然悔悟自己曾經(jīng)待她的不公。
解析完《聲音》,我想淺談哈代悼亡詩如何對比中國古詩詞中的悼亡詩。哈代的悼亡詩與中國傳統(tǒng)詩詞中的悼亡詩之間最大的差異,似乎是前者講“理”,而后者重“”。如《國風(fēng)·綠衣》:“綠兮絲兮,女所治兮。” 潘岳《悼亡三首》:“望廬思其人,
室想所歷。幃屏無髣髴,翰墨有余跡。
芳未及歇,遺掛猶在
?!薄〗汀兜渴胰恕罚骸?img src="http://m.kuw6468.cn/wzbodyimg/W3PCon.png">黃夕不織,寧聞梭杼音?涼靄漂虛座,清香
空琴?!薄√K軾《江城
》:“小軒窗,正梳妝。相顧無言,惟有淚千行。” 元稹《遣悲懷三首》:“惟將終夜長開
,報答平生未展眉?!薄〖{蘭
德《浣溪沙》:“被酒莫驚
睡重,賭書消得潑茶香。當(dāng)時只
是尋常?!薄≈袊糯客鲈娭卸嗍腔貞浲銎拊谑罆r的舉止行藏與瑣碎生活片段、幻想詩人自己與亡妻重遇的景象,從而表達(dá)詩人對亡妻的思念之
,但并非由死亡引發(fā)
理
的反思與思考。即便是元稹《遣悲懷三首》中的悔恨,也只是限于妻
在世時家中清貧艱苦,如今自己飛黃騰達(dá),而妻
卻未能共富貴的
上的惋惜與遺恨。相比之
,哈代的悼亡詩不僅限于思念和懷人,反而更著重于理
地反思自己對待妻
的態(tài)度,從而才產(chǎn)生了自責(zé)、懺悔、愧疚等
緒。
本篇賞析的題目“人生若只如初見”(納蘭德《木蘭花令》)并非悼亡詩,但極好地映襯了《聲音》中夫妻二人的陌路離心,間接呈現(xiàn)了哈代的遺憾和懺悔。但,詩人之所以希望回到初見時刻,并非如納蘭詞中一樣是因為“等閑變卻故人心”,而是
于想彌補(bǔ)妻
卻為時已晚的遺憾和悔恨。這份無力挽回的遺恨,正是《聲音》最震撼人心之所在。
【參考資料】
[1] Boynton, Owen.?。homas Hardy,s ,The Voice,." The Andrea Mitchell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Democracy.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Arts and Sciences. https://amc.sas.upenn.edu/thomas-h(huán)ardys-voice.